家居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震荡期。5月13日晚,红星美凯龙发布公告称创始人车建兴被云南省监察委员会立案调查并实施留置措施,这已是继居然智家董事长汪林朋之后,又一家居龙头企业创始人被留置。
在家居零售巨头频频"暴雷"的背景下,与其深度绑定的艺术涂料行业正面临严峻考验,同时也催生了行业加速"去软装化"和品牌独立化的转型趋势。
红星美凯龙危机:从商业传奇到立案调查
车建兴的商业帝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位从江苏常州木匠起家的企业家,1986年凭借借来的600元创办手工作坊,逐步打造出中国家居零售业的标杆企业。1991年投资创办"红星家具城",2015年和2018年分别在香港和上海上市,使红星美凯龙成为国内家居行业"A+H"第一股。巅峰时期,红星美凯龙在全国230个城市拥有478座商场,总资产达千亿规模,车建兴本人也以430亿元身家成为中国家居首富。
然而,过度扩张与多元化战略埋下了隐患。红星美凯龙不仅涉足家居卖场业务,还大举进入房地产、影视等领域。2018年红星地产提出千亿目标,2020年拿地金额达168亿元,推动红星控股总资产突破2600亿元,但同期总负债也攀升至1966亿元,资产负债率超过73%。随着房地产行业下行,公司流动性压力剧增,2021年起被迫出售核心资产,包括红星地产70%股权、物流子公司及美凯龙物业。截至2023年6月,红星控股总负债达381亿元,货币资金仅3.65亿元,短期债务缺口超40亿元,多笔债券逾期未兑付,车建兴被列为被执行人。
国资入主未能扭转颓势。2023年6月,红星美凯龙引入厦门建发及联发集团,实控人变更为厦门市国资委。然而,2024年公司营业总收入78.21亿元,同比下降32.08%;归母净利润亏损29.83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16.8亿元。2025年一季度继续亏损5.13亿元,同比扩大38.2%。与此同时,公司加速关店止损,2024年关闭10家自营商场和18家委管商场,福州地区的"福建全球家居1号店"等门店相继摘牌。
车建兴名下40余企业被吊销注销
车建兴被立案调查前,公司原执行总裁高爽职务侵占案已引发关注。高爽在重庆璧山的红星美凯龙投资项目中,通过虚增服务费侵占公司349.3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值得注意的是,车建兴在此案中提供了关键证词,但其证词前后矛盾——先称口头同意高爽的奖励请求,后又否认这一说法179。有分析认为,车建兴此次被调查或与红星美凯龙"卖身"建发过程中的问题有关。
红星美凯龙的困境反映了整个家居卖场行业的危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家居卖场累计销售额为14908.26亿元,同比下跌3.85%。三大上市家居卖场红星美凯龙、居然智家、富森美营收、净利润均出现下滑。行业正经历从"扩张"到"精耕"的转型,卖场纷纷尝试引入汽车销售、商超等新业态,或向智能家居体验中心转型,但效果有限。
艺术涂料行业的"红星依赖症"与转型压力
艺术涂料品牌与红星美凯龙的战略合作长期以来被视为行业高端化的重要途径。作为中国家居零售业的标杆,红星美凯龙为艺术涂料品牌提供了宝贵的展示平台和客户资源。
就在今年1月22日,荷兰蔻帝再次与红星美凯龙续签了2025年度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约定互为优先级合作伙伴。根据协议,红星美凯龙将为蔻帝提供多渠道资源和门店入驻优先权,重点围绕设计师渠道建设展开合作,借助红星美凯龙M+高端家装设计中心扩大设计师合作网络。
这种合作模式对艺术涂料品牌的品牌提升和市场拓展具有显著价值。红星美凯龙在全国的商场网络为艺术涂料品牌提供了直面高端消费者的展示窗口,其组织的营销活动如"315FUN肆嗨购节"更是品牌曝光的重要机会。在2022年的"315FUN肆嗨购节"中,菲玛、蔻帝、卡百利等艺术涂料品牌在"软装总榜"和"高端涂料榜"上表现亮眼,极大地提升了品牌知名度。红星美凯龙VIP战盟客户卡百利在全国已建立1300+终端门店,在艺术涂料领域积累了良好口碑。
然而,红星美凯龙的持续动荡给依赖其渠道的艺术涂料品牌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随着红星美凯龙财务状况恶化和关店潮持续,艺术涂料品牌面临着展示空间缩减、合作资源减少等现实挑战。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家居卖场整体流量的下滑趋势难以逆转——"线下流量锐减成为了家居卖场的主要生存难题,消费者不愿意到卖场消费"。这种情况下,过度依赖单一渠道的艺术涂料品牌容易陷入被动。
表:艺术涂料品牌与红星美凯龙合作的利弊分析
面对这种局面,艺术涂料行业正在加速"去平台化"转型,即减少对红星美凯龙等大型家居卖场的依赖,构建自主可控的渠道体系。这一转型的核心是建立品牌独立性和渠道多样性,包括大力发展品牌旗舰店、社区店、设计师工作室等新型终端,以及加强线上渠道建设和私域流量运营。广东艺术涂料品牌卡百利早在2018年就开始探索"艺术涂料+软装"新零售模式,通过多元化渠道布局降低单一渠道风险。
与此同时,艺术涂料品牌也在重新思考产品定位和市场策略,从过去强调与软装的搭配转向突出涂料本身的核心价值。嘉宝莉推出的"雅晶石"产品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产品以其独特的材质效果和功能性成为家装的主体元素,而非软装的陪衬。正如行业观察所指出的,"艺术涂料的重点还在涂料,涂料本身就有不可替代性,回归本质,做好品质更能让市场与消费者信服"。这种"去软装化"趋势反映了艺术涂料行业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努力。
艺术涂料行业的转型也受到整体市场环境变化的推动。随着"拎包入住"、全屋定制成为家居消费新趋势,消费者更倾向于一站式解决方案。相关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今,全国家居软装销售量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2024年国内家居软装市场规模已超过10000亿。在这种背景下,艺术涂料需要明确自身在大家居生态系统中的独特价值,而非简单地依附于软装概念。
"去软装化"趋势下的艺术涂料行业变革
艺术涂料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定位重塑。过去,许多艺术涂料品牌将自身定位为软装的"配角"或"补充",强调其与窗帘、家具等软装元素的搭配效果。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消费者认知提升,这种定位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它无法充分体现艺术涂料的独特价值,也难以支撑品牌的长期发展。行业领先企业已经开始调整战略,将艺术涂料从"软装附属品"重新定义为"空间定调者",突出其塑造整体空间氛围和风格的核心作用。
嘉宝莉的转型实践颇具代表性。2020年,嘉宝莉以消费者诉求为出发点,推出了"艺术涂料+设计+软装搭配"全套解决方案,但随后发现这种模式难以形成足够差异化。近年来,嘉宝莉将战略重点转向打造如"雅晶石"这样的标志性产品,以其独特的纹理效果和环保性能成为空间设计的焦点元素,而非软装的背景板。这种转变取得了显著成效,雅晶石系列因其不可替代性成为明星产品,证明了突出涂料本体价值的可行性。
产品创新与技术突破是"去软装化"战略的基础。艺术涂料企业正在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具有独特视觉效果和功能性的新产品。菲玛、蔻帝等品牌通过引进欧洲先进技术和配方,提升了产品的表现力和耐用性;卡百利则立足本土市场需求,创新开发适合中国消费者审美和使用习惯的产品系列。这些努力使得艺术涂料逐渐摆脱了"墙面装饰材料"的狭隘定位,向"空间艺术品"和"功能性涂层"双重角色演进。
市场数据印证了艺术涂料行业的强劲增长势头。据《涂料经》发布的"2024中国艺术涂料行业研究报告",2023年中国艺术涂料市场规模突破80亿元,较2022年的55亿元增长45.45%。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20亿元,未来5-10年内有望达到200亿元规模,占国内内墙涂料市场份额的25%,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0%。这种快速增长为行业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使企业有更多资源投入品牌建设和渠道创新。
表:艺术涂料"去软装化"转型的多维度表现
渠道创新是"去软装化"战略的另一关键环节。艺术涂料品牌正在减少对红星美凯龙等传统家居卖场的依赖,积极构建多元化渠道网络。一方面,品牌加大投入建设自有体验空间,如红星美凯龙集团执行总裁朱家桂所言,"在红星美凯龙商场里最大的艺术涂料门店已经做到面积800m²,变成体验馆了"。这些体验馆不仅展示产品效果,更通过沉浸式场景传递品牌理念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品牌也在探索社区店、设计师渠道、电商平台等新型渠道,实现对目标消费者的全方位覆盖。
广东艺术涂料品牌的探索颇具启示意义。作为中国艺术涂料的产业高地,广东品牌如卡百利、嘉宝莉等早在2018年就开始向"艺术涂料+软装"新零售模式转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品牌没有完全放弃与软装的联系,而是重新定义了艺术涂料在软装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从被动配合到主动引领。
值得注意的是,"去软装化"并非意味着艺术涂料与软装完全割裂,而是重构二者关系的艺术涂料品牌正从"软装需要什么样的涂料"转向"我们的涂料能创造什么样的软装效果"。这种思维转变带来了产品开发和营销策略的全面革新,使艺术涂料品牌能够更主动地定义市场标准,而非被动适应他人设定的框架。
行业洗牌与未来格局:危机中的新机遇
家居行业的深度调整正在重塑艺术涂料市场格局。2025年开年以来,家居行业高管变动频繁,据不完全统计,不到两个月时间已有34位家居高管人事变动,涉及红星美凯龙、皮阿诺等多家企业。更为严峻的是,2024年有135家家居企业暴雷,超200名高管辞职,反映出行业内部的高度不稳定和对前景的悲观预期。在这种大环境下,艺术涂料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也迎来了重新定义市场格局的历史机遇。
房地产市场低迷是影响家居行业的核心因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4.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6.0%。这一趋势直接导致家居行业难以依靠新增住房需求推动增长,迫使企业转向存量市场竞争。艺术涂料作为家装环节的重要部分,同样面临市场总量收缩的挑战,但相比家具、建材等品类,其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这为行业领先企业提供了结构性机会。
企业战略的差异性选择将决定未来市场格局。观察当前艺术涂料行业,不同企业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应对策略:一类企业如荷兰蔻帝,选择继续深化与红星美凯龙等平台合作,借助其残存的渠道优势巩固市场地位;另一类企业如嘉宝莉,则加速"去软装化"转型,强化产品本身的核心竞争力;还有如卡百利等品牌,尝试"艺术涂料+"的复合模式,探索与不同业态的创新结合。这些战略孰优孰劣,将取决于企业执行力和市场环境变化,但可以肯定的是,行业将加速分化,市场集中度有望提升。
品牌化建设将成为行业分水岭。艺术涂料行业过去存在重销售轻品牌的问题,许多企业将资源集中在渠道拓展而非品牌塑造上。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消费者认知提升,品牌价值日益凸显。未来几年,行业将出现明显的品牌分层现象:少数头部品牌通过持续投入构建起强大的品牌资产,获得定价权和客户忠诚度;大量中小品牌则可能陷入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的泥潭。三棵树、立邦等综合型涂料巨头在艺术涂料领域的加码,将进一步加剧品牌竞争。
红星美凯龙创始人车建兴被立案调查事件,表面看是单个企业家的沉浮,实则折射出整个家居产业深层次的变革与挑战。从1986年600元起家的木器作坊,到横跨家居、地产的千亿帝国,再到如今的债务危机和创始人被查,车建兴和红星美凯龙的兴衰轨迹与中国房地产和家居行业的发展周期高度吻合。这一事件对艺术涂料行业的影响远不止于失去一个重要销售渠道那么简单,它迫使整个行业重新思考与平台的关系、产品的定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艺术涂料行业的"红星依赖症"是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在家居卖场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入驻红星美凯龙等高端卖场几乎是艺术涂料品牌建立市场地位的必经之路,这种合作模式确实为艺术涂料品牌带来了品牌背书。但是换个角度来看,“江山代有才人出”,按照艺术涂料的发展趋势,继红星美凯龙之后,它难道就不可以成为下一个大趋势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