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都·湾财社日前报道,华侨城集团前员工向记者反映,在企业推行的“强制”跟投制度下,大量员工资金被卷入地产项目,如今因项目停工、资金未回正等原因难以返还,尤其部分被裁员工数额不菲的跟投本金被套牢。
在2019年公布的《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跟投管理办法》中,第一条明确提到,原则上所有投资项目必须实施跟投,确因项目类型、性质不适合开展跟投的,应经公司党委会审批同意。
而在跟投人员上,必须跟投人包括项目公司负责人、项目公司部门负责人及由项目公司负责人提名的本项目公司关键骨干员工,项目公司隶属的二级单位负责人,二级单位核心业务部门负责人及项目直接相关投资拓展人员。其他项目公司员工及项目公司所属二级单位员工可自愿跟投。
2023年,华侨城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华侨城A发布了《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跟投管理办法(修订)》,其中“调整人员变动时的特殊情况处理”中提到,考虑新的跟投机制目的为激励项目运营团队,具体应根据《合伙企业法》等法律法规办理,加快项目周转,不再是决策风险的绑定,故对于被动离职、主动离职情况的人员,原则上允许跟投退出。
“原则上说是可以退,但到执行层面却变了。”据华侨城员工透露:华侨城在地产下行期还拉着员工跟投,缺乏人文关怀,对于上级的文件落实有歧义,他们的核心诉求是希望能“分级处理”:优先返还被裁员工本金,在职员工可暂缓,“这既能缓解社会矛盾,也能体现央企担当。”
跟投制度的初衷或许是“绑定企业与员工利益”,但在行业下行期,强制参与、风险共担却无合理退出机制的设计,已伤及人心。“管理的核心是人心,当被裁员工的‘救命钱’被套牢,在职员工的积极性如何维系?”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多数企业将跟投与职级晋升、奖金发放直接挂钩,让“自愿”沦为“被自愿”;流动性锁死,项目停工、去化迟缓,叠加预售资金被监管或挪用,导致员工本金难以按期回正;兑付条款“单方面可修改”,企业常以“项目亏损、未达预期利润”为由,对本金兑付进行延期、打折甚至拒绝等。
“员工被裁或离职后权益悬空,既无法参与项目后续决策,也难以通过内部通道有效维权。”柏文喜指出,类似华侨城这样,即便是国资背景的企业,不仅未能为员工提供额外安全保障,反而可能因决策流程冗长、问责压力大,导致兑付动作更为迟缓。
以上内容摘自南方都市报(nddaily)、深圳大件事(nandusz)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