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产业丨2025中国船舶涂料行业研究报告:市场规模增长15%

为推动行业对中国船舶涂料市场发展现状的深度认知,国内领先的涂料行业产经媒体涂料经旗下产业研究中心正式发布了《2025中国船舶涂料行业研究报告》。


自2023年首次发布以来,该报告已连续三年对外发布,凭借权威的数据支持、前沿的趋势判断与专业的内容洞察,逐步成为中国船舶涂料领域的重要风向标,为行业从业者提供高价值的市场参考与战略决策依据。


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造船业完工量达55.7%,意味着2024年全球交付的船中,有一半以上是中国制造;2024年,我国手持订单量占到全球市场的63.1%; 新接订单量也非常高,2024年我国接到了全球市场74.1%的新造船订单,意味着后续所造的船中有七成以上是中国制造。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连续15年世界第一。


根据全球船舶市场发展现状以及中国各大主流船舶涂料品牌2024年销售业绩,涂料经产业研究中心估算2024年中国船舶涂料市场规模增长15.17%至120.86亿元人民币(涵盖新造船舶涂料、船舶维修涂料)。市场价值增长主要由船舶涂料销量增长和销售价格上涨共同推动的,主要是新造船涂料市场需求强劲。


从市场集中度来看,CR3约为55%,CR5约为72%,行业CR10高达92.24%,HHI 指数方面,测算结果为1641。参照行业普遍采用的标准(HHI>1800为高集中度市场),当前市场虽未完全达到高集中度阈值,但已显著高于竞争型市场水平(HHI<1000),表明市场竞争格局受限。头部品牌通过长期积累的客户合作关系、产能布局及环保技术壁垒,形成了较强的市场控制力,潜在竞争者难以在短期内突破现有格局。


1.jpg


Part 1

船舶行业大周期景气度持续向上


2024年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全球贸易增长、海运需求增加以及老旧船舶淘汰更新共同推动世界造船三大指标呈现全面上涨态势,其中新船订单量更是创下近17年来最高。


克拉克森研究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成交新船订单3058艘、17803.48万载重吨、7036.62万修正总吨,以载重吨计,同比上升39.26%,以修正总吨计,同比上升39.64%;造船完工方面,2024年全球共交付新船3019艘、8923.83万载重吨、4298.31万修正总吨,以载重吨和修正总吨计,同比分别上升1.05%和15.24%;手持订单方面,截至2024年底,全球手持订单规模为5750艘、36800.94万载重吨、15679.25万修正总吨,以载重吨和修正总吨计,同比分别上升27.47%和18.06%。其中,集装箱船成为新造船市场的热点,全年成交量435万TEU,创历史新高,是2023年的约2.7倍。


2.jpg

2024年中国船舶行业全年数据概览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连续15年全球第一。其中:


1.造船完工量481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8%,占世界市场份额55.7%,意味着2024年全球交付的船中,有一半以上是中国制造;

2. 新接订单量1130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8.8%,占世界市场份额74.1%,意味着后续所造的船中有七成以上是中国制造;

3. 手持订单量208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9.7%,占世界市场份额63.1%。


3.png

全球手持订单量排名前30造船集团排行榜


根据克拉克森数据统计,全球手持订单30强造船集团榜单中,中国共有17家上榜,另外还有韩国4家、日本5家和欧洲4家。就订单总量(CGT)而言,中国船舶集团位居榜首,扬子江船业排名第3位,韩国三大造船巨头HD现代、韩华海洋、三星重工手持订单分别位列2、4、5位。


其余15家上榜的中国造船集团分别是新时代造船(排名第6位)、中远海运重工(排名第7位)、招商工业(排名第8位)、恒力重工(排名第11位)、韩通船舶重工(排名第12位)、舟山长宏国际(排名第13位)、福建船政(排名第15位)、芜湖造船厂(排名第16位)、南通象屿海装(排名第20位)、中集集团(排名第21位)、苏美达船舶(排名第22位)、蓬莱京鲁船业(排名第24位)、黄海造船(排名第26位)、江门南洋船舶(排名第27位)以及钦实集团(排名第29位)。


4.png

全球新签订单量排名前30造船集团排行榜


根据克拉克森数据统计,2024年新签订单30强造船集团榜单中,从接单国家来看,中国19家,韩国4家,日本5家,欧洲2家;就订单总量(CGT)而言,中国船舶集团、HD现代、扬子江船业、新时代造船和恒力重工位居前五。排名6-10位的依次是三星重工、韩华海洋、招商工业、Fincantieri以及中远海运重工。


其余上榜的12家中国造船集团分别是韩通船舶重工(排名第11位)、舟山长宏国际(排名第12位)、福建船政(排名第13位)、芜湖造船厂(排名第14位)、蓬莱京鲁船业(排名第15位)、苏美达船舶(排名第17位)、南通象屿海装(排名第18位)、黄海造船(排名第20位)、江门南洋船舶(排名第23位)、中集集团(排名第25位)、钦实集团(排名第26位)、江苏海通海装(排名第27位)以及浙江东红船业(排名第30位)。


5.png


另外,根据克拉克森发布的“2024年全球修船厂业务排行榜”, 按完工艘次计,长宏国际、舟山鑫亚、舟山华丰、上海重工、华润大东、福建华东、蛇口友联、南洋中天、大连重工和舟山重工十家船成为全球修船Top10。其中中远海运重工修船完工1275艘次位列全球第一,上海中远海运重工修船总量以351艘次位居单-厂区的TOP1。


2024年中国修船业在3万吨级以上船舶修理市场份额达67.8%,成为全球修船业的中流砥柱。中国修理船型中,液体散货船占比23.16%,集装箱船占比17.59%,干散货船占比54.75%,特种船占比2.25%,杂货船占比1.67%,其他船型占比0.59%。全球修船TOP10船厂,蛇口友联液体散货船占比最多为75.8%,另外9家船厂均以修理干散货船为主。可以说,从新造船到修船,中国已经在全球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中全面占据主导地位。


由于中国船舶手持订单量同比大幅增长,新造船交付、修船业务仍处于景气周期,推动了中国船舶涂料市场需求强劲增长,这无疑为中国船舶涂料行业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Part 2

中国船舶涂料市场规模增长15.17%


船舶涂料市场发展跟船舶行业发展密切相关。去年,我国船舶行业保持了向好势头,推动了船舶涂料市场需求强劲增长,各上市涂料企业财报相对良好。


年报显示,佐敦2024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42.06亿挪威克朗,同比增长7.00%。净利润为44.49亿挪威克朗,同比下降1.13%。按业务部门销售收入来看,船舶涂料部门销售收入占比23%,约合108.04亿挪威克朗或10.07亿美元。佐敦表示,2024年,公司在新造船、干船坞和海货市场取得了强劲的业绩。船舶和修理厂的活动增加,推动了更高的销量,巩固了佐敦的领先市场地位。公司对优质防污剂和佐敦船体性能解决方案的需求强劲。


佐敦最早于1983年进入香港、1993年进入中国大陆,并以船舶涂料业务为切入点,展开其在华发展战略。1993年,佐敦集团就与中远海运(COSCO)成立了合资公司——中远佐敦船舶涂料(香港)有限公司,该合资公司又于2009年在中国大陆投资设立了中远佐敦船舶涂料(青岛)有限公司,其主要生产和销售船舶涂料。年报显示,中远佐敦2024年实现销售额为42.359亿港元(约39.224人民币亿),同比增长8.40%,按人民币计算同比增长11.4%,创下历史新高。根据数据显示,中远佐敦2018年-2024年销售收入分别为21.60亿港元、22.14亿港元、24.80亿港元、25.93亿港元、35.58亿港元、39.08亿港元、42.3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9.22亿元),近七年来的销售收入每年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已连续15年蝉联中国最大船舶涂料企业。


年报显示,阿克苏诺贝尔2024年实现销售额107.11亿欧元(约合116.18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其中船舶涂料、防护涂料和粉末涂料实现了持续增长,特别是在中国。船舶和防护涂料业务方面,2024年有机销售额增长8%,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至15.75亿欧元(约合17.08亿美元);有机销售增长是由新建船舶涂料业务的增加推动的,游艇和南亚的防护涂料也做出了贡献。


中国市场是阿克苏诺贝尔船舶涂料业务的全球重要市场。目前,该公司在中国有两家从事船舶涂料的公司,分别为上海国际油漆有限公司、阿克苏诺贝尔防护涂料(苏州)有限公司。根据华谊集团披露的年报显示,上海国际油漆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为14.53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7.0%;净利润为1.30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3.81%。从数据来看,2024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创下近十年来历史新高。上海国际2016年-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9.898亿元、8.504亿元、6.931亿元、8.159亿元、7.855亿元、8.734亿元、7.730亿元、10.61亿元、14.536亿元。


年报显示,海虹老人2024年实现了销售收入21.85亿欧元(约合22.875亿美元),经汇率波动、收购和撤资调整后,有机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3%。船舶涂料业务2024年有机销售额下降5.8%,为7.09亿欧元。2024年的销量是有史以来第二高的,仅次于创纪录的2023年的销量。该公司表示,船舶涂料收入下降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包括价格调整和船舶停靠的推迟,主要与红海危机有关。与此同时,整个行业都在向高端技术转变。因此,公司的优质解决方案吸引了新客户,Hempaguard解决方案的销量创下了历史新高。


年报显示,中涂化工2024年实现销售额为1311.52亿日元(约合8.845亿美元),同比增长12.9%;归母净利润137.21亿日元,同比增长38.7%。其中,船舶涂料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154.47亿日元(约合7.786亿美元),同比增长13.94%,日本、中国、韩国、东南亚、欧美地区船舶涂料收入分别为366.61亿日元、196.34亿日元、192.61亿日元、116.65亿日元、282.24亿日元。该司表示,在船舶涂料领域,由于以韩国为中心的大型集装箱船和油轮的出货量大幅增加,以及与制造成本相称的销售价格合理化等,整体销售额有所增加。在船舶修理方面,随着全球对高性能船底防污涂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包括遵守IMO(国际海事组织)的燃油经济性法规,全球对高性能船底防污涂料的需求不断增加,我们在整个集团推动了高附加值产品的销售,主要是在欧洲和东南亚。


年报显示,宣伟2024年实现净销售额为231.00亿美元,同比增长0.2%。其中,油漆店集团实现净销售额为131.88亿美元,同比增长2.7%,而防护和船舶涂料业务占比约9.5%(约合12.53亿美元),同比增长8.39%,其中船舶涂料增长强劲。高性能涂料集团实现净销售额为67.973亿美元,同比下降0.7%,而防护和船舶涂料业务占比约8.8%(约合5.982亿美元),其中船舶涂料增长强劲。


年报显示,金刚化工(KCC)涂料部门2024年实现销售额为19358.38亿韩元(约13.38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16.83%;营业利润为2173.29亿韩元,同比增长23.57%。该公司表示,由于国内外汽车和造船业持续强劲的市场需求,涂料业务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特别是,中国、东南亚等海外公司的销售额大幅增长,整体销售额和盈利能力均有所扩大。目前,金刚化工在中国业务主要以工业涂料为主,业务涵盖了汽车涂料、集装箱涂料、船舶涂料、彩钢板涂料、风电涂料、工业涂料、建筑涂料等,拥有昆山、广州、重庆、天津建有4家工厂(北京工厂于2023年停产,产能转移到天津工厂生产),另外还设立KCC化学(香港)控股有限公司。该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汽车涂料、集装箱涂料、船舶涂料等业务的市占率比较高。财报显示,金刚化工中国涂料业务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为4680.3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3.25亿元),同比增长107.26%;净利润128.45亿韩元,上年同期亏损为2.43亿韩元,实现由亏转盈。


年报显示,PPG工业2024年实现净销售额158.45亿美元,同比下降2%,主要原因是销售量略有下降,以及不利汇率和资产剥离的影响。销售量同比下降1%,但防护和船舶涂料业务收入实现了增长。高性能涂料部门2024年销售收入为52.37亿美元,防护和船舶涂料业务收入占比20.3%,约为10.631亿美元,其中:船舶涂料收入占比31%(约为3.296亿美元),工业防护涂料收入占比69%。


年报显示,立邦涂料2024年全年实现综合销售额为16387.20亿日元(约合107.669亿美元),同比增长13.6%,其中其他涂料业务(含船舶涂料、汽车修补漆等)收入959.57亿日元(约合6.305亿美元),同比增长18.52%。根据立邦涂料披露的资料,立邦船舶涂料收入约占该业务的83%左右,达到5.422亿美元。


年报显示,2024年,中国双瑞船舶涂料公司船舶涂料生产量21,379吨,销售量21,316吨,分别为同比增长19.0%、18.5%。生产量从2020年的11,623吨增长至2024年的21,379吨,销售量从2020年的11,633吨增长至2024年21,316吨,生产量和销售量连续五年实现了增长。


年报显示,飞鲸新材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23亿元,同比增长9.78%;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98.57万元,同比增长209.04%。从具体业务来看,飞鲸新材在多个涂料细分领域均取得了亮眼的表现。在沥青、防污漆领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99.92万元,同比增长4.04%,销售1043.89吨,较上期增长20.75%。飞鲸新材表示,净利润的显著增长主要得益于销售量的增加以及主要原料价格的降低,从而推动了营业利润的提升。


根据全球船舶市场发展现状以及中国各大主流船舶涂料品牌2024年销售业绩,涂料经产业研究中心估算,2024年中国船舶涂料市场规模增长15.17%至120.86亿元人民币(涵盖新造船舶涂料、船舶维修涂料)。市场价值增长主要由船舶涂料销量增长和销售价格上涨共同推动的,主要是新造船涂料市场需求强劲。


全球市场方面,根据涂料经产业研究中心估算,2025年全球船舶涂料市场规模预计为42.8-62.8亿美元,不同统计口径差异主要源于是否包含维修市场。按核心新造船涂料市场统计(Coherent Market Insights),2025年市场规模达42.8亿美元,预计2032年将增长至65.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6.3%。增长主要受以下因素驱动:


1.全球造船业复苏。2025年1-6月中国新接订单占全球53%,手持订单排至2029年;

2.环保法规趋严。IMO“净零框架”要求2027年生效,推动低VOC、长寿命涂料需求;

3.维修市场增长。全球船队老龄化率达28%,年均维修涂料需求增长8.7%。


从区域来看,亚太地区在船舶涂料领域占有约60.2%的全球市场份额,其中中国造船完工量占世界市场份额55.7%,涂料需求以集装箱船和散货船为主;韩国LNG船涂料技术领先,KCC公司占全球LNG船涂料市场22%份额;日本特种功能涂料优势显著;其次是欧洲地区(24.8%),随后是北美(12.5%),其他地区约占2.5%。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造船国,将继续是推动全球船舶涂料市场增长的核心力量。


Part 3

TOP10品牌全国市占率92.25%


榜单显示,佐敦以39.22亿元销售收入连续15年蝉联中国最大船舶涂料企业,全国市场占有率高达32.45%。海虹老人、阿克苏诺贝尔、中涂化工、PPG、金刚化工、立邦、双瑞、宣伟、鱼童分别位居第2-10位。


从品牌属性来看,外资品牌占据了8席,而国产品牌仅占据2席。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外资品牌营收总额达104.39亿元,占前十品牌总营收的93.55%,形成显著的头部集中效应。本土品牌仅双瑞、鱼童两家入围,营收合计7.2亿元,市占率5.96%,与外资品牌存在显著差距。中国船舶涂料市场呈现出外资高度垄断、本土艰难突围的鲜明竞争特征。


从市场集中度来看,CR3约为55%,CR5约为72%,行业CR10高达92.24%;HHI指数方面,测算结果为1641。参照行业普遍采用的标准(HHI>1800 为高集中度市场),当前市场虽未完全达到高集中度阈值,但已显著高于竞争型市场水平(HHI<1000),表明市场竞争格局受限。头部品牌通过长期积累的客户合作关系、产能布局及环保技术壁垒,形成了较强的市场控制力,潜在竞争者难以在短期内突破现有格局。


从主导原因来看,外资品牌的市场地位源于三大核心竞争力:其一,技术研发积累形成高壁垒,以佐敦、海虹老人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在高端防腐涂料、防污涂料等关键领域占据技术制高点,其产品可满足全球大型船东对长效防腐(15年以上)、低VOC排放及特殊海域防污的严苛要求,服务对象涵盖马士基、中远海运等国际航运巨头。其二,全球供应链体系支撑快速响应能力,依托遍布全球的生产基地与研发中心,外资品牌可实现原材料全球采购与本地化生产的高效协同,保障大型订单的交付效率。其三,品牌信誉构建客户粘性,百年品牌历史(如佐敦创立于1926年)与全球项目服务经验,使其在大型船舶建造及维修涂料招标中具有天然竞争优势。


这种优势进一步拉大了与本土品牌的差距:在规模层面,外资品牌通过全球化布局实现 economies of scale(规模经济),单位生产成本显著低于本土企业;在技术层面,其在低表面处理涂料、无重金属防污剂等前沿领域的专利布局(如海虹老人拥有超过200项防污涂料核心专利),形成难以突破的技术护城河,导致本土品牌长期局限于中低端修补涂料市场。这种“外资主导、本土补充”的市场格局短期内难以逆转。


中国船舶涂料市场的增长主要由新增造船需求、旧船翻新需求及环保标准升级三大核心因素驱动,这些因素通过拉动涂料采购量增长与产品结构升级,共同构成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


全球船舶订单量的持续增长构成涂料市场最直接的增量来源。新船建造过程中,船体、甲板、舱室等不同部位对防锈、防腐、防污等功能性涂料存在刚性需求,订单量的上升直接转化为涂料采购规模的扩大。据行业动态显示,全球船舶订单量的增长已形成对船舶涂料的规模化采购需求,而中国作为全球主要造船国家,其船舶工业发展规划等政策进一步推动了国内造船产能释放,间接放大了涂料市场的增长空间。


旧船翻新周期是驱动市场需求的另一关键因素。随着全球船队船龄逐渐老化,船舶防腐涂料因长期暴露于海洋环境而出现磨损、剥落等问题,催生周期性替换需求。船舶在使用过程中,防腐涂层的有效防护周期通常为5-8年,超过此期限后需进行全面翻新,以保障船体结构安全与航行性能。船龄老化现象不仅提高了单船涂料替换量,更缩短了翻新间隔,形成稳定的存量需求市场,为船舶涂料企业提供持续订单支撑。


环保标准升级则推动行业产品结构向高端化转型。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船舶涂料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限值的要求不断提升,中国等主要市场相继出台更为严格的环保法规,倒逼涂料企业技术升级。传统溶剂型涂料因VOCs含量较高面临市场淘汰压力,而低VOCs、高性能的环保型涂料(如水性涂料、高固体分涂料)的替代进程加速。这种产品替代趋势不仅提升了单位船舶的涂料采购价值,更推动行业整体向高技术壁垒、高附加值领域迈进,成为拉动市场增长的结构性驱动力。


综上,中国船舶涂料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大,品牌竞争格局将呈现分阶段演进特征。结合行业发展规律与技术突破路径,涂料经产业研究中心认为,未来10年市场趋势可划分为短期巩固、中期突破、长期重构三个阶段。


短期(1-3年):外资主导格局持续巩固。短期内,外资品牌凭借技术壁垒、品牌积淀及全球供应链优势,仍将主导市场竞争格局。头部外资企业可能通过横向并购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剧市场集中化趋势,尤其在高端船舶涂料领域(如特种防腐涂料、功能性涂层)的优势难以撼动。本土品牌虽在政策支持下加速技术追赶,但在核心配方、施工工艺及国际认证体系方面仍存在差距,短期内难以突破外资企业的垄断地位。


中期(3-5年):本土品牌细分领域突破可期。随着国内船舶工业向高端化转型及“国产替代”政策推进,本土涂料企业有望在细分市场实现突破。预计中期内,本土品牌在普通商船涂料、内河船舶涂料等中低端细分领域的市占率将稳步提升,目标达到8%-10%。这一阶段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本土企业在成本控制、快速响应服务上的比较优势;二是部分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合作与自主研发,逐步突破耐盐雾、耐高温等关键性能指标,开始进入中高端市场竞争。


长期(5-10年):技术突破催生本土品牌发展拐点。长期来看,国产大型邮轮、LNG船等高端船舶建造技术的突破将成为本土涂料品牌的关键转折点。当前,中国在大型邮轮总装建造、LNG船液货舱围护系统等领域已进入技术攻坚期,相关配套材料的国产化需求迫切。若本土涂料企业能同步实现高端船舶涂料(如LNG船用低温防腐涂料、邮轮专用装饰涂料)的技术突破,将借助“船企-涂料企业”协同创新机制快速切入高端供应链,推动市场份额实现跨越式增长。届时,外资主导的市场格局可能出现松动,本土品牌有望在部分高端细分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形成“外资主导高端、本土主导中低端”的二元格局。


从行业整体发展来看,外资品牌可能长期占据高端市场技术高地,但本土品牌在政策扶持(如船舶工业“十四五”规划)与技术迭代的双重驱动下,市场份额提升空间明确,未来有望形成多层次、差异化的竞争格局。


6.png

备注:1、榜单排名来源于涂料经产业研究中心,仅作行业研究,部分数据来源于各企业上市财报,部分数据为估算,如有差池,请以各企业的实际销售收入数据为准;2、本榜单仅作行业研究,不构成对相关公司二级市场的任何操作建议,榜单中数据仅供参考。 3、带*数据仅供内部交流使用,若读者有需求,可到涂料经产业研究中心线下沟通。